close

2016.10.24-0.jpg

 

有一個研究顯示(Ellsworth, Muris & Hains, 1993),三個月大的嬰兒對陌生人的笑臉,相對於可愛的玩偶(有笑臉),展現出笑容的比例要大上好幾倍!這種喜愛他人的友善現象,甚麼時候變了?變的"生人勿近",還變的唯有"指定人選"才接受!

 

大部分的嬰兒在6-8個月左右開始浮現對人及情境的害怕恐懼。之前被偶爾來訪的外公外婆喜孜孜地抱在懷裡,暖在心裡的心肝寶貝,開"不從!";頭兒一轉,甚至開始哭泣,教一心思念的長輩不免有些失落!我們稱之為"陌生人焦慮"。

 

是的!是焦慮!對陌生人的焦慮在與照護者形成依附之後逐漸顯現,令父母一則以喜,一則以憂,喜的是小小人兒對自己付出的愛有了回應,那種被需求的感覺多麼使人感到安慰;憂的是沒有"槍手"可以替代也是十分累人的。

 

接著更解事了,看到媽媽換了衣服,拿起菜藍準備出門,就開始大哭,這是分離焦慮,略晚發生,大概在一歲半就很明顯,之後甚至可持續到小學,個別差異漸漸顯現。

 

這些焦慮與恐懼原來是人類生存的武器,用以應付可能的敵人與惡劣的環境,可是現在的社會,父母急著要出去謀生賺錢,如果日日上演"生離死別"的劇碼,心疼之餘,還真是頗為頭痛呢!嬰幼兒小小的腦前額葉一時也還無法發展出能夠了解"離開了還會再出現"的認知。(看看有多少小寶貝喜歡丟東西,來測試會不會再出現的把戲,就知道這個認知是需要時間累進以形成的。)

 

那怎麼辦呢?

 

首先,父母要了解這些焦慮是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現象,不要因為不了解而心生不耐,這樣反而會使這個過程拖更久,以下幾個方法供大家參考。

 

 

陌生人焦慮:

 

1.有熟悉的人隨侍在側,增強其安全感。

 

2.照護者態度要自然愉悅,不要立刻把焦點放在寶寶身上,讓他先有時間觀察一下環境。(社會參照力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,幼兒會依據父母親的反應來做出反應,例如:父母很緊張的表情會使孩子不敢繼續手邊的活動,父母談笑風生,孩子會覺得一切OK,沒甚麼大不了的。)

 

3.釋放消息給陌生人(從孩子的角度而言),請他先保持距離,面帶微笑,慢慢靠近,甚至請他遞一個孩子熟悉的玩具以示好。

 

4.如果是新來乍到的保母,那就更需"前置作業",好幾天前就要按劇本慢慢演出,使寶寶對她產生喜愛進而接受。

 

5.有時候我們會遇到"很白目的陌生人",會使孩子的信任快速崩解,因為他們餓虎撲狼似的搶著"討抱",掐著小臉還要前後搖一下,比孩子還萌的發出"好可愛喲!!"的連續囈語,嚇的孩子魂飛魄散,所以父母要"預防勝於治療",能夠的話,事先委婉請其配合,說不通的人,只好少見為妙。


 

分離焦慮:

常發生的狀態是媽媽外出,前往保母家,送往幼兒園,或祖父母家時,其實父母親可以花點心思做些"預防"的功課,例如:

 

1.平時就延長"消失"的時間,例如:上廁所時間加長一下,或當寶寶玩得出神時,就近消失一下,寶寶一尋人,馬上出現,讓他知道媽媽有時會消失,也會再出現。

 

2.與孩子玩捉迷藏,這也是"媽媽消失,又出現"的練習。

 

 

如果已經要分離了:

 

1.照顧者盡量是平時就有互動的熟人。

 

2.繼續依照小孩的常規來照顧。

 

3.事前熟悉新環境,無論保母家或幼兒園皆然,一起來到新環境時,父母態度要自然溫暖。

 

4.盡量準時來接。

 

5.如果孩子開始害怕分離,可以說明回來之後可以一起做什麼。

 

6.如果孩子表示會想媽媽,媽媽應表示同理,給他一個小東西或在手上蓋一個吻,給他一個依靠,例如:可以說:[要跟媽媽分開,你一定捨不得,媽媽也有這種感覺,媽媽留一個親親在手上,想媽媽時就聞一下,媽媽就會跟你心連心!]

 

7.絕對不要因為他的哭鬧而威脅不愛他了。

 

8.見到孩子時,告訴孩子你很高興又跟他在一起。

 

 

 

總之,千萬不要不耐煩,我焦慮之苦的媽媽,"別懊惱呀!這也許是孩子這輩子最不想離開你的時刻,以後啊,你希望他永不離分的機會,也許…..再也沒有了!!"常常告訴飽受分離

 

 

插圖繪者介紹
程廣莉
學歷:中國醫藥大學
嗜好:繪畫(油畫,國畫,絹畫),拼布。

 

 ★此為 廖璽璸醫師 個人著作,請勿複製,歡迎轉載跟分享,請註明出處。 

 

懷孕 生產 育兒 健康 豐富資訊都在

成長百科www.newlife101.com.tw

★有任何Q&A問題都可以提出喔!

https://goo.gl/0E6LRe

★歡迎加入 “媽媽寶寶成長社”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520427148134835/

arrow
arrow

    成長百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