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當了父母以後,才開始學習當父母」是教養過程中,最不好的藉口。
寶寶哭是因為肚子餓?還是想要人抱?或者哪裡不舒服?只要認真多觀察孩子的需求,就算寶寶還不會開口說話,也可以正確判斷孩子真正的需求!
情緒調節之始:做一個敏銳的父母
雖然我們說:[大家都是當了父母以後,才開始學習當父母]。但是這句話其實問題很大,孩子並不是我們的練習題啊!成了父母以後才開始學習,是教養過程中會犯錯最不好的藉口之一,因為我們應該在成為父母之前就準備好。
統計顯示,做母親的往往比父親們早好幾個月就能分辨寶寶的情緒,這並不令人意外吧!因為母親一般比父親用更多時間在觀察照顧孩子,因此我們可以說,母親經常是比較"敏銳"的,因為母親投入的時間較多。換句話說, "認真"會幫助父母了解嬰幼兒情緒。
所謂「敏銳的父母」是指有能力與寶寶"同步瞭解並協助調節情緒"的父母,我們簡稱"同步共調"。其特性大約可說是:
1、十分注意寶寶的訊號。
2、密切參與寶寶的需求。
3、不會讓寶寶等太久(需要安慰、溫暖、餵食.....)。
4、了解孩子並與之對頻。
5、從一開始就將寶寶視為一個"人"(個體)。
因此,注意嬰兒情緒的信號,並做出適當的回應,就是良好的同步共調(也可以說是:對頻、解密)。因為嬰兒會說話前就已經在"說"了,他們其實會表達,如果我們好好觀察嬰兒,會比較清楚他們說甚麼?需要甚麼?想要甚麼?進一步說, 父母就是信號觀察員!!
觀察、了解、回應是重要三部曲!切勿重複不斷的忽視。忽視影響大腦結構發育甚鉅,就算是稚嫩無助的嬰兒,也能由我們了解與回應學習情緒管理。
對於嬰兒的情緒訊號我們應該:
情緒調節之始:做一個敏銳的父母
雖然我們說:[大家都是當了父母以後,才開始學習當父母]。但是這句話其實問題很大,孩子並不是我們的練習題啊!成了父母以後才開始學習,是教養過程中會犯錯最不好的藉口之一,因為我們應該在成為父母之前就準備好。
統計顯示,做母親的往往比父親們早好幾個月就能分辨寶寶的情緒,這並不令人意外吧!因為母親一般比父親用更多時間在觀察照顧孩子,因此我們可以說,母親經常是比較"敏銳"的,因為母親投入的時間較多。換句話說, "認真"會幫助父母了解嬰幼兒情緒。
所謂「敏銳的父母」是指有能力與寶寶"同步瞭解並協助調節情緒"的父母,我們簡稱"同步共調"。其特性大約可說是:
1、十分注意寶寶的訊號。
2、密切參與寶寶的需求。
3、不會讓寶寶等太久(需要安慰、溫暖、餵食.....)。
4、了解孩子並與之對頻。
5、從一開始就將寶寶視為一個"人"(個體)。
因此,注意嬰兒情緒的信號,並做出適當的回應,就是良好的同步共調(也可以說是:對頻、解密)。因為嬰兒會說話前就已經在"說"了,他們其實會表達,如果我們好好觀察嬰兒,會比較清楚他們說甚麼?需要甚麼?想要甚麼?進一步說, 父母就是信號觀察員!!
觀察、了解、回應是重要三部曲!切勿重複不斷的忽視。忽視影響大腦結構發育甚鉅,就算是稚嫩無助的嬰兒,也能由我們了解與回應學習情緒管理。
對於嬰兒的情緒訊號我們應該:
父母要經常提醒自己,多多留意寶寶的情緒訊號,即使是哭聲,也有許多不同的涵義,不要因為不知道,只要一聽到哭聲,就"要五毛給一塊"---只會反射性地衝過去,急急如律令地餵奶,把自己當成人肉奶嘴!不急,慢個幾秒鐘,對著寶寶說說話,輕輕撫摸他,試著分辨他的情緒訊號,只是想聽聽媽媽的聲音?想要爸爸撫摸?其他需求(太吵?太冷?尿片濕了?)?想要被抱?還是想要休息(過度刺激也會不舒服)?
當嬰兒有動靜時,無論是哭泣或咿喔時,晚個幾秒鐘介入(不要像個彈簧一樣反射),以便:觀察、了解、回應。
以寶寶哭泣為例:
當嬰兒哭泣時,先觀察他自我安撫的能力,再依序安撫回應--
★注視他、對他說話,但不抱起來。
★繼續說話,加上用手撫觸。
★給他一個柔軟小物件。
★加上輕握手或腳。
★抱起直立。
★輕輕搖晃。
★加上奶嘴。
★包裹起來。
………
對不會說話的小嬰兒,我們的回應更重要!不回應造成不信任、失去興趣、沒有自信、沒有安全感;錯誤回應加深挫折感,升高負向情緒反應。
那對不會說話的小嬰兒該怎麼給予刺激呢?
以下是一些建議:
1、從一出生開始就是最好的時機,永不嫌太早。
2、把握每一個機會"聽"與"說"。
3、寶寶任何聲音都當成是講話溝通。
4、仔細聽,還要讓他有機會"說"。
5、學他說。
6、別當他不懂,盡量說。
7、用正確的話語回應他的"話"。
一切刺激回應都是為了要協助寶寶將來表達情緒做準備!
所以在嬰兒期,如果父母想要有一個良好的情緒調節開始,那父母要具有以下特質,同時在面對寶寶時也要有良好的反應。
但也要提醒新手父母:
雖努力認真,但也別要求自己一定要成為完美的父母,這樣不但不切實際,壓力也很大! 夠好(good enough)就很好了,只要內化"情緒教育真的很重要"的這個價值,經常吸收新知,提醒自己,察覺自己與孩子的互動,這樣就很棒了!
插圖繪者介紹
程廣莉
學歷:中國醫藥大學
嗜好:繪畫(油畫,國畫,絹畫),拼布。
★此為 廖璽璸醫師 個人著作,請勿複製,歡迎轉載跟分享,請註明出處。
作者簡介:
廖璽璸 醫師
畢業於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,在從事小兒科醫師工作20年後,赴美國西雅圖取得諮商心理學碩士,並於西雅圖擔任亞洲諮商輔導轉介中心義工迄今,長期參與當地社區飲食障礙支持團體工作。 在10年近身觀察飲食障礙患者後,深深覺得將此症的正確知識介紹給台灣民眾是十分急迫的事。因為在無遠弗屆的網路力量下,台灣社會已無可避免地全盤接受西方「瘦即是美」的觀念,精神科醫師雖已發現飲食障礙症的發生率正不斷急速攀升,而我們民眾對飲食障礙症的瞭解及社會對病患的協助卻遙遙不及。 故,成立社團法人杏璞身心健康關懷協會,擬由心理衛生教育著手,藉由情緒教育推廣、正確身體意象宣導及飲食障礙講座,幫助民眾建立正確觀念。